大家好,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猪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问题,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猪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猪肉的文化和习俗是怎样的?
先秦时代,中国就出现了“六畜”,即马、牛、羊、猪、狗、鸡。马最主要的功用是骑乘、拉车,当然也有牛车。《周礼》将牛、羊、猪称为“大牢”,主要用于祭祀,只有贵族才能享用,姜尚子牙可算作宰牛的鼻祖。春秋后期,铁犁出现,牛成为重要的劳动工具,此后历朝历代均禁止宰杀耕牛,屠宰老牛、病牛、死牛须经县令验明正身,否则与杀人同罪,至于古代小说中的“切两斤牛肉,打一壶烧酒”的描述纯属瞎扯,店主不会为了区区几两银子而甘冒杀头风险的,更不会“挂着牛头卖狗肉”;“切两斤狗肉”应该差不多,但体现不出英雄好汉的气概,毕竟是小说、野史的记述,权且一笑,当不得真。鸡主要用于产蛋,公鸡、淘汰母鸡可以宰杀。狗驯化亦很早,用于看家护院与肉食,春秋时的高渐离、战国时的聂政、秦汉时的樊哙等都是屠狗的行家里手,至今,广西桂林还有“狗肉节”,当然,狗为忠臣,是人类的好朋友,也引起一些爱狗人士的恼怒。
很长一段历史时期,在国人的餐桌上,猪、羊肉是难分伯仲的,春秋时的专诸、战国时的朱亥、西汉的杜虞、三国的张飞都是杀猪的专门人才。
进入魏晋,由于士林文化,认为猪比较猥琐、不洁净,羊肉渐占上风。唐以后,吃羊肉成为时尚,宋代有“苏文熟,吃羊肉;苏文生,吃菜羹”之说。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,羊肉独占鳌头,直至今天的北方地区,手抓羊肉、羊肉泡馍、羊蝎子也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的美食。
长期以来,有的人有一种误解,认为明朝皇帝姓朱,与“猪”同音,避尊者讳,应该是禁止宰猪的。然而事实恰恰相反,古代的“猪”是有别称的,如豕、豚、彘等,换一种名称而已。总之,随着人口增长,猪在明代成功反转,地位、产量均超过了羊。当然中间有一段小插曲:明武宗生肖属猪,曾禁猪三月,后因朝野反对而食言。
清代,随着人口大增,耕地弥足珍贵。羊是直肠子,边吃边拉,需要耗费大量的土地种草供养,而且有膻味,一些人很难接受;而猪是杂食动物,什么都吃,又是个懒家伙,吃了睡,睡了长,加之繁殖力强,产出率高,而且美味,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大的热量,猪粪还能肥田。故而猪强羊弱的势头愈加明显。
改革开放以后,耕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肥肉成为愈来愈多的人的禁忌,为牛、羊肉的发展带来了契机。但牛、羊的繁育力低,消耗大,产出低,有腥膻味是制约其发展的桎梏。所以,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,猪肉作为国人最主要肉食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,当然个别少数民族有宗教禁忌除外。
作者:闫旭(解放军第309医院营养科营养师)
审核:左小霞(解放军第309医院营养科主任,《中国临床营养网》专家顾问)
在漫长的人类社会中,猪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。我国自先秦时代就有关于六畜的饲养记载,包括马、牛、羊、豕、犬、鸡,豕即为猪。在我国古代猪文化中,猪是褒贬兼半的。猪不仅仅是奸、懒、馋、滑的代名词,猪还是富贵的象征,猪还被称作“金猪”、“乌金”。猪在国人心中重要地位的体现莫过于生肖猪了,它被人们赋予聪明才智和寄予良好的祝愿,让猪成为人们喜爱的灵性吉祥之物。
除了因宗教禁忌不食猪肉的民族外,猪肉占据着中国人日常动物蛋白质的最大份额,成为了中国人肉食的主要部分。猪肉菜肴中最有名气的便是东坡肉,源自宋代大文豪苏轼并加以传承。随着他宦游南北,把这种制法带到四方并流传至今。“净洗铛,少著水,柴头罨烟焰不起。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时他自美。”边吟诵《猪肉颂》边炖一锅东坡肉,也不失为一番美事。
到此,以上就是对于猪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猪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