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中药材功效大全的问题,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材功效大全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什么是中药的归经?对临床有什么指导意义?
中药的归经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:
归经是指对于一定脏:腑经络病证所起的特殊治疗作用。它是根据药物的疗效,结合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理论及四气五味归纳出来的,並指导临床用药的一种规律。
例如:黄芩清肺热,干姜温肺寒,故二药皆入肺经。治疗时便可根据肺的寒热而选用之。五味入五脏;菊花主入肺经,兼入肝经;柴胡可清肝经及心包经热;木通能上清心窍,下泄小肠,治心烦尿赤等等。
可见,中药的归经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积极意义。
以上分析供参考之。
中药的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。比如黄芩、夏枯草同样是寒性药物,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,但黄芩偏于清肺热,夏枯草偏于清肝热,各有所长。再有像人参、鹿茸都是性温的补益药,但鹿茸以补肾为主,人参以补脾为主的不同。因此,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进一步归纳,使之系统化,这样便形成了归经理论。
中医归经理论是以脏腑、经络学说为基础,以所治具体病症为依据。中医认为,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,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现。在病变时,体表的疾病,可以影响到内脏,反之,内脏的病变,也可以反映到体表。因此,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,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,如肺经病变,每见喘、咳等;肝经病变,每见胁痛、抽搐等。同时根据药物的疗效与作用部位、经络结合起来,可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、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医疗作用,如苦杏仁、桔梗有止咳平喘之功,而喘咳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,所以说苦杏仁和桔梗归肺经。由此可见,归经理论,是具体指出药效的所在,是从疗效观察汇总总结出来的。
归经对临床的指导意义
1、掌握归经,有助于临床辨证用药,提高用药的准确性。如外感热病,热在气分,当用石膏、知母等气分药,清热泻火,生津止渴。若热在卫分,当用银花,连翘辛凉解表,清热解毒。
2、掌握归经理论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。如头痛,其原因有很多,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也各不相同,羌活治太阳经头痛,葛根、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,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,吴茱萸治厥阴经头痛,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。
3、运用归经理论,还要根据脏腑经络学说,注意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,恰当选药。
由此可见,应用中药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可起到“有的放矢”,提高临床疗效。
参考资料:《中医基础理论》
(本答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伦俊杰提供)
欢迎关注“逸仙药师”,内有关于各种疾病合理用药的文章!
中药的归经,模仿现代的说法,叫做靶向治疗。
只不过,中药归经这种靶向和西医的靶向治疗不同,西医的靶子很小,一个细微的点,中医归经的靶子,是一片。
经络的概念打个比方,像是一个可以交叉的格子,经络就是这些格子线,而交叉点就是治疗点。所以中医有君臣佐使,各种药物的交叉,就能解决问题。
对比而言,西医的靶点,就是找到这些点本身,而中医的归经,就是不管你的点在那里,我只需要知道那些经络有问题就行。经络循行、相交之处,就是药物发力之处。
所以中医治病,看似柮,实则大巧。不明不白,药已经到位。
回归大自然:中医天人合一,人体生命属于自然力,在小自然应大自然同步信息中,对应体活力循环,人体经络就象植物根系样扎在土里,种子,信息功能是植物生命循环:如果我们的经络个个被阴所堵,人体就会生病,治病用植物中的(比如:果:叶:杆:根等)富含光能气的阳气部分为药,来对应人体生命的自然链接。归经就是:由于阴堵经络,大小自然运化循环有障引起体内光能气不足而病,中药起到补泻作用,和拉阴,结,粒,入土的信息作用。达到了舒通经络,使病阴气排出体外,经络畅通,恢复了经络自动化纳:排运化循环程序管理作用。阴阳自然平衡,病痛自然消除,真正达到了治疗效果,那才是真治病,治病没有经络的参与,离开了纳与排都谈不上治病,只是盖,压散,转移病气。带来恶性循环,俗语说得好::学医不懂经络,开口:动手便是错。:人体有规律,大自然有大规律,任何高医手段治病都不如预防,当下应以预防为主,遵重大小自然规律!不犯贪嗔痴慢的错说,生活中常规范自己行为,远离邪淫,重视德行,珍爱生命,天人要合一,行在道德中,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病苦。回归大自然:永远回归大自然!
历史上关于中药的医书有哪些,都记录了哪些中药种类?
您好,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,中医历史悠久,博大精深,勤劳的中国人民,善于总结发现,古语说“神农尝百草,一日而遇七十毒”,那么,神农氏是谁?对于中药学方面,他有什么贡献呢?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祖先,他尝遍百草,知药性,定主治,对中药学的贡献也同样巨大,可以说是中药学之鼻祖。当然了,普遍认为神农氏是代指我国先秦至汉代发现自然界药物的所有先人,前人用智慧总结创造了传世著作《神农本草经》,也中药学的开山之作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历代医药学家均在此基础上扩大的中药学的理论,现列举具有代表性的中药医书,仅供参考:
神农尝百草
①《神农本草经》,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,成书时间约在先秦至汉代,随着时间的流逝,对药物的逐渐认识,反复总结而成,后托名神农氏,作者并非一人。
记载药物共365种,分上,中,下三品,以对天,地,人,三才,上品药物多为养生滋补,无毒;中品药物,可攻可补,作用中性,有的有毒或者有小毒,下品药物,是攻伐疾病的品类,作用强,毒性大。同时,提出了中药方剂君臣佐使配伍选择,四气五味的药物理论,内容详实,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。
②《本草经集注》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医药学家陶弘景,按照草木,蔬果,金石等自然分类法分类,对药物主治进一步扩大明确。
记载药物730种,建立中药剂型制备过程的雏形,贡献突出,后来唐代的《新修本草》就是根据他的著作修订而成的。
唐.孙思邈
③《千金要方》作者孙思邈,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,对疾病的理法分析,方剂配伍,药物功用等认识方面贡献巨大,被后人推为“药王”
书中记录了药物519种,对药物的产地,采收,性状等道地药材方面,提出标准,对中药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。
到此,以上就是对于中药材功效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中药材功效大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